攜手共創更美好的後疫情時代-臺灣可以幫忙
中華民國(臺灣)外交部長 吳釗燮
2020年,全世界遭受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危機,武漢肺炎(COVID-19) 帶來的衝擊影響了世人各個層面的生活。今年正是《聯合國憲章》簽署第75週年,而其所揭櫫包容性多邊主義的核心思想,正是當今世界所最需要的。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齊心努力,來打造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所籲求的更好且更永續的未來;臺灣已經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參與這項共同的努力。
臺灣出乎外界預期,迄今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少於500例,死亡病例為個位數,抗疫成果斐然;在臺灣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封閉,若干學校也只在二月間短暫關閉兩個星期;棒球賽事在四月份逐步開放,最初雖以紙板假人替代真實觀眾,但至七月中旬,賽事已如數恢復,多達1萬名觀眾進場觀賽。
這一切成果主要歸功於臺灣面對武漢肺炎疫情所迅速採取的防治措施,這包括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實施嚴格的邊境管制和檢疫程序,及確保以公開透明方式分享資訊。此外,政府也迅速採取行動,以確保我載譽全球的健保體系擁有充足的醫療資源;在確保臺灣人民的防疫需求無虞後,臺灣開始提供醫療設備和物資給其他有急需的國家。截至6月底,臺灣已捐贈5,100萬個外科口罩、116萬個N95口罩、60萬件隔離衣、3萬5,000支額溫槍及其他各式醫療器材給80多個國家,包括美國、臺灣的邦交國和部分歐洲國家。臺灣也與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攜手研發快篩試劑、藥品和疫苗。我們深信,唯有攜手共同努力謀求眾人福祉,世界才能擊敗武漢肺炎。
在《紀念聯合國成立七十五週年宣言》中,各國政府及其元首認同,只有全球團結一致才能有效應處並終止疫情;因此,各國允諾當全球自疫情逐步復甦時,聯合國應更具包容性且不遺漏任何人。同樣地,今年7月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召開一場名為「COVID-19疫情後的多邊主義:成立75週年之際,吾人需要什麼樣的聯合國?」的高階會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會中表示,網絡化、包容性及有效的多邊主義將有助於全球復甦及持續落實「永續發展目標」(SDGs)。我們對於上述在聯合國場域的各種宣示深表同意;然而,當身為世界民主楷模之一且成功控制疫情的臺灣,被持續排除在聯合國體系之外,此願景仍有個缺口。
縱使武漢肺炎已使國際社會清楚意識到,將臺灣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體系之外,是不公平且具歧視性的,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仍持續施壓聯合國錯誤援引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2758號決議,作為封鎖臺灣參與聯合國的法律依據。事實上,該決議並未處理臺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也未提及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臺灣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我們的總統和立法委員都是由臺灣人民直接選舉產生;此外,本次疫情期間所實施的邊境管制,更證明了中國的主張是錯誤的。聯合國必須承認,只有臺灣以民主程序選出的政府,才能代表2,350萬臺灣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臺灣發言。
所以,不讓臺灣參與聯合國是國際社會的損失,並將對疫情後聯合國會員國恢復生活常態以及全面落實《 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等努力造成阻礙。臺灣在落實SDGs上的出色成果,確實可以協助各國達成較佳復甦。臺灣的經濟具有韌性,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預測,臺灣在2020年的經濟表現將是「亞洲四小龍」中最佳,也是唯一呈現正成長的國家。此外,我們在SDGs中的多項指標,包括性別平等、經濟成長、淨水與衛生、消弭不平等、健康與福祉等,均達致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相當的水平。臺灣在落實SDGs的持續努力,及廣受肯定的疫情應處能力,使我們比大多數國家更具優勢,且有能力協助國際社會應對疫情帶給全人類的挑戰。
此外,臺灣長期協助非洲、亞洲、加勒比海、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等地區的夥伴國家,協助其達致諸如潔淨能源、廢棄物管理及防災等領域的發展目標。凡此均為臺灣正積極提供協助之例證,如果我們有機會參與聯合國相關活動、會議及機制,我們將可以做出更多貢獻。
很遺憾地,聯合國仍拒絕2,350萬臺灣人民進入其場所,臺灣記者及媒體也無法取得聯合國記者證採訪相關會議。如前所述,這一歧視性政策源自於某一專制國家的錯誤主張及施壓,徹底違反聯合國成立時所揭櫫普遍性及平等的創立原則。
《聯合國憲章》開宗明義闡明,「我們聯合國人民同玆決心……重申對基本人權… (以及)男與女及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憲章中所言維護所有人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理想絕不能是空口白話。當聯合國展望下一個75年之際,歡迎臺灣的參與尚為時不晚。